實際工作中,關于“端架”工作的內容有:
第一階段:
1、陳列什么商品?
2、陳列哪幾個單品?陳列多少?
3、先陳列哪個單品?然后依次是哪些單品?如何陳列?
第二階段:
在銷售現(xiàn)場,看并問分管同事:銷售如何?哪個單品銷售好?哪個單品銷售差?平均一天能賣幾個?
2、查電腦,并用筆記錄:具體銷售額多少?銷售數(shù)量多少?哪些單品銷售差。
第三階段:
在銷售現(xiàn)場:看并問分管同事:那些單品銷售差是什么原因?是不到銷售時候?還是不好拿取?顧客有什么反應?
改善性調整至更好。
如此,工作周而復始,向前推進。
立足顧客需要,建立銷售假設,現(xiàn)場實施,結果驗證,改善差績,實現(xiàn)業(yè)績。
賣場同事們在這一次次實踐過程中積累起銷售能力和技術技巧。
回頭再看,實際中的關于“端架”工作的幾種情況:
1、以收取端架費為出發(fā)點,同時要求供貨商提供特價、上促銷員,簽訂端架陳列協(xié)議時再加上銷售保底。夠全面的了,超市幾乎萬無一失。但這個算是好事嗎? 此刻看起來超市勝了,供貨商從了,顧客買賬嗎?長期會有什么效果?
2、過季商品處理或庫存清倉處理。是顧客需要的嗎?顧客會買賬嗎?
3、要求陳列高毛利商品。是高毛利率商品、還是高毛利額商品?高毛利率是算出來的,高毛利額是實現(xiàn)銷售量才能有的。
4、在現(xiàn)場、離商品和顧客最近的賣場同事們明明知道現(xiàn)端架上哪個單品銷售差,也知道哪個單品是應季商品,且認定上端架能賣好,但就是動不了,銷售差東西因協(xié)議撤不了端架,認定銷售會好的東西也不上了端架,陷入“有勁使不上”的焦灼中,一次使不上勁,第二次再試還不行,第三次再試還是不行……心灰意冷,不再嘗試,等待上頭安排和命令;
5、有的公司擔心:哪個供貨商和賣場主管說幾句好話、給點好處,主管就陳列上他家的商品了;所以端架陳列單品的權限歸某個部門、審批權限歸某個人;
這就是大企業(yè)病的一種表現(xiàn)形式,等市調結果、等審批,效率降低,成本升高。耽誤了3天銷售。
6、有的公司做法:根據(jù)以往銷售數(shù)據(jù),提前為賣場設定好“什么時間陳列什么單品陳列幾個面幾層共陳列多少個”,然后要求大家不折不扣去執(zhí)行。
這里也需要我們反思:去年大賣的單品現(xiàn)在就一定好賣嗎?上月此時好賣的單品現(xiàn)在就一定好賣嗎?如果不好賣,責任在于計劃本身還是員工不動腦?往往是銷售好是因為計劃準確,銷售差是因為員工不動腦,執(zhí)行死板。
其實,檢驗這種說法的方法很簡單且明顯:如果每個單品都一直賣好的話,豈不是沒有過時的產(chǎn)品、不會有倒閉的企業(yè)?怎么又會有“生命周期”這個專用術語?
再者,是先有賣場銷售商品過程?還是現(xiàn)有銷售數(shù)據(jù)?~銷售數(shù)據(jù)知道賣了多少、現(xiàn)場和過程才能告訴你為什么賣了這么多?這是大企業(yè)病的另一種形式,玩的是自以為是、自我陶醉、欣賞自己、長此以往,公司上下將只有一個想法,價值觀是“聽話”。于此對應的現(xiàn)象是:功勞是領導的、責任是大家的。
于此相反的是,應該探究顧客有哪些新需求、需要哪些新東西?我們能及時引進來、陳列出來、讓顧客接觸到。這需要團隊共同發(fā)力,共用智慧。
韓非子說過:下君盡己之能,中君盡人之勞,上君盡人之智。
基于顧客需求,重視教育和培訓,適當授權員工,團隊會有很大動力的力量讓銷售更好。
頭腦風暴:
1、以顧客的需求為出發(fā)點設置端架選什么單品;
2、收取端架費也許比銷售利潤來的大,但常有不對路的單品在架,日積月累會影響顧客對超市的感覺,還會影響員工是主動積極性,最終會影響整個超市的銷售額;
3、用心考慮一下:超市和供貨商是真正的目標統(tǒng)一的合作還是博弈?超市往往是戰(zhàn)場的贏家,卻最終輸了市場;
4、與其讓員工照著設定好的套路展開動作,還是不如教育給大家道理,培訓給大家思路,讓大家發(fā)揮,更能新創(chuàng)出更多可能性,能取的更大的業(yè)績?需要你做得轉變的是把成績歸功于大家,這并不容易,根本在于是否有胸懷。
5、管理好壞,一是從外部去看,顧客多嗎?銷售高嗎?二是從團隊去看,大家工作是否開心、高效、有效?三是從賣場去看,靈活生動嗎?有精氣神嗎?這不好說清楚,但的確能感受到。
6、其實超市應該有兩個目標:達成銷售業(yè)績是一個;建設一支團隊是贏一個,而往往把團隊看作是達成業(yè)績的手段。
信任了團隊,簡單了想法,效果反而更好,而且大家工作都很輕松。
來源:網(wǎng)絡